中藥湯劑作為我國傳統(tǒng)智慧的結(jié)晶,在治療疾病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大家在煎煮中藥湯劑的過程中存在不少誤區(qū),接下來就給大家講講中藥煎煮小常識。
器皿的選擇:以瓦罐、砂鍋、陶瓷為宜,也可選擇不銹鋼、玻璃器皿。嚴禁使用金屬容器(鐵、銅、鋁等),以免在煎煮過程中藥物成分發(fā)生化學(xué)變化,影響療效。
浸泡時間及加水量:煎煮前以冷水浸泡30-60分鐘,加水量通常以浸過藥面2-5厘米為宜??紤]到不同中藥飲片的吸水性各異,應(yīng)根據(jù)實際情況調(diào)整水量,以避免煎煮過程中藥液燒干或藥物焦煳,確保煎煮出的湯劑既充分提取藥效,又不損失藥物精華。
火候:武火煎至沸騰后改為文火,保持微沸的狀態(tài),在減慢水分蒸發(fā)的同時,可以更好地讓藥物成分充分析出。切忌盲目追求快速一直武火煎煮導(dǎo)致糊鍋。
煎煮時間:一劑中藥一般可煎煮兩次。煎煮時間也需要根據(jù)藥物類別確定,一般情況下解表藥、清熱藥時間宜短,煮沸后煎5-10分鐘即可;補益藥需用文火慢煎,時間宜長,煮沸后再續(xù)煎30-60分鐘,二煎時間25分鐘左右。兩次煎煮的藥液混合均勻后分次服用。
特殊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另煎、包煎、烊化、沖服等,以確保藥效的最大限度發(fā)揮并避免不良反應(yīng)。
先煎:礦物類、貝殼類、甲殼類藥物(如磁石、龍骨、牡蠣等),這些藥物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析出,需提前煎煮約3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待其充分軟化后再與其他藥物同煎;含有毒性的藥物(如附子、川烏、草烏等)為了降低毒性,需先單獨煎煮較長時間,一般為1-2小時,再加入其他藥物同煎。
后下: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性成分的藥物(如薄荷、砂仁、豆蔻等),為防止其有效成分散失,應(yīng)在其他藥物煎好前5-10分鐘加入,煎煮即可。
包煎:細小種子、粉末類藥物(如車前子、蒲黃、滑石粉等)及含絨毛類藥物(如旋覆花、枇杷葉等),為避免煎煮時藥液渾濁或刺激咽喉,應(yīng)用紗布包裹后煎煮。
另煎:貴重藥物(如人參、西洋參等),為避免浪費并更好地發(fā)揮藥效,可單獨煎煮,煎液可另服或與其他藥液混合服用。
烊化:膠類藥物(如阿膠、鹿角膠、龜甲膠等),此類藥物黏性大,易黏鍋且影響其他藥物成分的煎出,應(yīng)將藥物放入已煎好的藥液中加熱溶化后服用。
沖服:某些粉末狀、液體類藥物(如三七粉、竹瀝、姜汁等),為保持其藥物活性和防止其有效成分在煎煮過程中被破壞,可直接用煎好的藥液沖服。
劑量:成人一般每劑200-400ml,兒童100ml左右,嬰幼兒50ml左右。
煎煮中藥是否加蓋取決于藥材的不同性質(zhì):
揮發(fā)性藥材:含有易揮發(fā)成分的藥材,如薄荷、藿香、砂仁等,建議加蓋煎煮,這樣可以減少有效成分隨水蒸氣揮發(fā),提高藥效。
質(zhì)地堅實的藥材:對于根、種子或動物類藥物,如人參、黃芪、黃精、麥冬、五味子等,加蓋煎煮可使藥物有效成分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更多地被煎出。
質(zhì)地松散或體積大的藥材:易外溢的藥材,如絲瓜絡(luò)、茵陳、菊花、桑葉等,不宜加蓋煎煮,需要不時攪拌以確保均勻煎透。
總之,通過合理選擇煎藥容器、用水、掌握火候、運用適當?shù)姆椒记傻?,可以更好地發(fā)揮中藥的療效,幫助患者早日康復(fù)。
(供稿:煎藥房嚴家勝 專業(yè)審核: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