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白內(nèi)障疾病健康教育之中醫(yī)特色
一、常用中藥湯劑
1、石決明散
【組成】石決明、草決明、赤芍、青葙子、麥冬、羌活、梔子、木賊、大黃、荊芥
石決明 草決明
赤芍 青葙子
【功效】清熱平肝,明目退障
【用法】熱服,不拘時候。
配方加減
①口苦便結(jié)者,去方中性味辛溫的羌活。
羌活
②無口苦便結(jié)者,可去方中梔子、大黃。
梔子 大黃
③頭昏痛者,可加黃芩、桑葉、菊花、蔓荊子、鉤藤、刺蒺藜。
黃芩 蔓荊子
鉤藤 刺蒺藜
④口苦咽干者,可加生地、玄參。
生地 玄參
2、杞菊地黃丸
【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
【功效】補益肝腎,清熱明目。
配方加減
1、少寐口干者,可加女貞子、旱蓮草
女貞子 旱蓮草
2、口咽干燥者,知柏地黃丸加地骨皮
知柏地黃丸 地骨皮
【用法】水煎,飯后30分鐘溫服。
3、四君子湯
【組成】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炙甘草
【功效】益氣健脾、利水滲濕。
【用法】飯后頓溫服。
配方加減
1、大便稀塘者,可加薏苡仁、扁豆、車前子。
薏苡仁 扁豆 車前子
2、納差食少者,可加山藥、神曲、雞內(nèi)金、薏苡仁。
山藥 神曲
薏苡仁 雞內(nèi)金
4、補青湯
【組成】熟地黃、枸杞子、菟絲子、車前子、菊花、地骨皮、茯苓。
熟地黃 車前子 地骨皮
【功效】明目除障。
【用法】宜飯后溫服。
【我科常用中藥劑型】
湯劑200ml 中藥顆粒
二、常用中醫(yī)護理技術(shù)
1、耳穴埋豆:用膠布將王不留行籽準確地粘貼于耳穴處,給予適度的揉、按、捏、壓,使其產(chǎn)生酸、麻、脹、痛等刺激感應(yīng),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外治療法,又稱耳廓穴區(qū)壓迫療法。
【常見癥狀取穴】
視物模糊:肝、眼、腎、神門、交感
惡心嘔吐:脾、胃、交感
2、穴位貼敷:在選取的穴位上貼敷藥物,通過藥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
【常見癥狀取穴】
降壓:涌泉穴
【常用穴位定位方法】
涌泉穴:位于足底,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不良反應(yīng)】過敏水泡
【注意事項】
貼敷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2-6小時為宜,因人而異,根據(jù)個人局部皮膚情況決定貼敷時間,不超過6小時,如自覺局部皮膚瘙癢、過熱、疼痛等情況時及時取下。
3、穴位按摩:中國醫(yī)學(xu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中國醫(yī)學(xué)理論為指導(dǎo),以經(jīng)絡(luò)腧穴學(xué)說為基礎(chǔ),以按摩為主要施治,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手段。
【功能主治】眼部按摩可促進眼周血供,改善水循環(huán),調(diào)節(jié)眼壓,緩解眼疲勞,反射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中樞,增強視神經(jīng)功能。
【常見癥狀取穴】
眼疲勞及視物模糊:取睛明、攢竹、絲竹空、魚腰、承泣、四白、球后
【常用穴位定位方法】
攢竹:位于面部,當眉頭陷中,眉毛內(nèi)側(cè)邊緣、凹陷眶上切跡處
睛明:位于面部,目內(nèi)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絲竹空:在眉梢凹陷處。
魚腰:瞳孔直上,眉毛中間位置。
承泣: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眼眶下緣之間。
6.四白: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目下一寸當眶下孔部位,直對瞳孔)。
7.球后:面部,眶下緣外1/4與內(nèi)3/4交界處。
【頻次】每日兩次
面部穴位 穴位按摩
【注意事項】
1.操作前修剪指甲,防損傷皮膚。
2.手法操作要熟練,用力要適中,先輕后重,由淺入深,嚴禁暴力或蠻勁損傷皮膚筋骨;操作過程中觀察患者對手法的反應(yīng),若有不適,應(yīng)及時調(diào)整手法或停止操作。
3.患者和按摩者都應(yīng)選擇舒適體位,按摩者應(yīng)發(fā)力自如,患者應(yīng)肢體肌肉放松,以利安全、有效治療。
4.按摩者可在患者皮膚上涂擦潤滑劑,以保護皮膚,防止擦傷。介質(zhì)選用的藥物要因病而異,病屬表癥,則用解表藥;病屬血瘀,則用活血藥;病屬寒癥,則用溫熱藥;病屬發(fā)熱癥,則用寒涼藥。
5.進行腰腹部按摩時,囑患者先排空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