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俗稱“風疹塊”“風疙瘩”,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突然瘙癢,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紅色或白色風團,短時間內(nèi)可自行消退。這類風團起得快,消得也快,可謂“來去無蹤”。中醫(yī)稱為癮疹,《醫(yī)宗金鑒 . 外科心法要訣》對風癮疹這樣敘述:"此證俗名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
蕁麻疹在春季高發(fā),歸因與脾胃、肝木有關。肝為風臟,春季又主肝木,一旦肝木過于亢盛,就容易引起內(nèi)風。肝木克脾土,再加上濕氣的影響,人在春天的脾胃功能會偏虛弱,身體上更容易脾虛濕困。當濕熱不得疏泄,就會郁于皮毛腠理之間。此時若是剛好碰到風邪趁虛而入,尤其對于肌膚腠理疏松的人來說,就很容易誘發(fā)風團。
除此之外,在中醫(yī)看來,體內(nèi)熱血過盛,需要通過清熱涼血的方法來調(diào)和。熱邪猶如一股氣流,在血液中游走,使得血液變得熾熱。我們的皮膚需要血液的滋潤,當血液過熱時,觸及皮膚自然會產(chǎn)生反應,其中之一就是蕁麻疹的出現(xiàn)。
當我們身體受到風邪的干擾,就像一堆被煽風的火,造成血熱時間一長造成濕邪,久之氣血耗傷,氣血兩虛,這也是為什么會反復發(fā)作的原因。
僅僅依賴藥膏的止癢效果是暫時的,因為體內(nèi)的熱邪并未得到真正的清除,這樣的治療當然難以根治。整體觀念就是潤燥止癢,疏風散寒、疏風清熱、疏風解表、通腑泄熱。
(一)風寒型 癥狀體征特點:
皮疹色呈粉白或淡白,水腫多明顯,頸部、四肢遠端暴露部位為主,可有口唇、眼瞼水腫,遇風遇冷加重、得暖緩解,惡掀衣被,口不渴,汗少或無,平素畏寒肢冷,或有腹瀉。舌體淡胖,苔白,脈浮緊或浮緩。病機為風寒束表,寒邪不能透達體外,治以祛風固表、發(fā)散風寒,基礎方經(jīng)方則多用麻黃湯、麻黃桂枝各半湯。
(二)風熱型 癥狀體征特點:
皮疹紅斑為主,灼熱劇癢,可伴有發(fā)熱、惡寒,口唇眼瞼水腫,咽喉腫痛或嘔吐、腹痛,甚至呼吸困難,遇熱皮疹加重,搔抓后局部皮疹色紅灼熱,并可蔓延成大片,舌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病機為風熱襲表,郁于皮膚不得外達所致。治以辛涼透表、疏風清熱,基礎方多用荊防方。
(三)濕熱型 癥狀體征特點:
皮疹色紅而且多發(fā),此起彼伏,消退相對緩慢,進食辛辣刺激食物易誘發(fā)或加重,愈抓愈癢,嚴重者可出現(xiàn)呼吸困難等急性加重表現(xiàn),汗多,口干渴多飲、或口苦,尿黃、便干,胃院脹滿,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病機為濕熱內(nèi)停,蘊蒸肌膚。治以清熱燥濕、祛風止癢,基礎方消風散首選。
(四)肺衛(wèi)不固型 癥狀體征特點:
皮疹色淡紅,以風團為主,汗出或浴后受風加重,伴自汗、惡風,疲乏,語聲低微,舌淡胖、齒痕,苔薄白,脈細弱。病機為肺氣虛而不固,不能抵御外邪,風邪侵襲肌表所致。治以固護肺衛(wèi)、祛風止癢,基礎方多用玉屏風散。
(五)血虛型 癥狀體征特點:
皮疹色淡紅,夜間皮疹發(fā)作或瘙癢加重,抓后條痕,緊束部位為重,或勞累后加重,此證病人多不耐寒熱,口干口渴,便干或不爽,可伴唇色淡白、甲白、眼瞼色淡,眠不實或多夢,舌紅或淡紅,苔薄少,脈細。病機為血虛生風化燥,導致肌膚瘙癢。治以滋陰養(yǎng)血、疏風止癢。基礎方多用四物消風飲、當歸飲子。
(五)營衛(wèi)不和型 癥狀體征特點:
皮疹不重,可呈紅色小斑點、斑片,遇冷風、淋雨或淋浴后見風出現(xiàn)瘙癢,得暖一般可緩解,平素輕畏寒、有汗,二便如常,睡眠可。舌淡紅苔薄白,脈緩。病機為營衛(wèi)失和,腠理不秘,風邪侵襲而致皮膚瘙癢。治以調(diào)和營衛(wèi)、固衛(wèi)解表,基礎方多選擇桂枝湯、黃芪桂枝五物湯。
(六)脾腎陽虛型 癥狀體征特點:
皮疹色淡,風團大而水腫明顯,瘙癢無度,見風及陰雨天加重,平時畏寒,汗少或無汗,腰腿涼,不敢食冷,小便清長、或夜尿頻繁,甚者小便失禁,大便稀溏或不成形,可伴頭昏、乏力、易瞌睡,睡眠不解乏,舌淡嫩胖大苔薄或者鏡面舌,脈沉細無力。病機為脾腎陽氣不足,水飲不化,水濕內(nèi)停,溢流肌膚導致水腫,兼感風邪而致風團瘙癢。治以溫腎健脾、溫陽化飲,基礎方多用真武湯、四逆湯。
(七)氣血兩虧型 癥狀體征特點:
皮疹色淡或白,多于大病、術后或產(chǎn)后發(fā)病,皮疹多泛發(fā),夜間加重,平素畏風自汗,精神差,伴氣短、乏力,面色蒼白,牙齦、眼瞼慘淡,伴有甲錯等表現(xiàn)。舌淡瘦薄苔薄少,脈虛無力。病機久病大病多虛,虛生內(nèi)風或外感外風所致,治以補益氣血、息風止癢,基礎方多用八珍湯、歸脾湯。
(八)血瘀型 癥狀體征特點:
皮疹色黯或青,皮疹周圍正常皮膚可呈黯青色,消退緩慢,瘙癢劇烈,常見明顯抓痕。面色晦暗或暗淡無華,舌紫黯或青紫伴瘀點、瘀斑,苔黃膩或黃燥,脈弦細或沉細。病機瘀血阻滯,肌膚絡脈不通,風邪郁于肌膚。治以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搜風止癢,基礎方多用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
(九)脾虛濕困型 癥狀體征特點:
皮疹色淡紅或色白,水腫明顯,劃痕征多陽性,可伴腹脹、納呆,便溏或不爽,進食不當會誘發(fā)加重,舌淡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數(shù)。病機為脾失運化、水濕內(nèi)停,流溢肌膚。治以健脾和胃、除濕止癢,基礎方多用平胃散、二陳湯、除濕胃苓湯、多皮飲等。
(十)外寒內(nèi)熱型 癥狀體征特點:
皮疹呈小片紅斑、風團,小者周圍可有白暈,亦可呈花邊形,或者環(huán)形、半環(huán)形消退狀態(tài),皮損較頑固,消退緩慢,甚或超過24小時不消退,進食辛辣刺激、遇熱或運動后加重伴針刺樣瘙癢,甚至夏日不敢外出見太陽,得暖暫時緩解,睡眠卻不得久蓋衣被,多半夜或下半夜加重,晨起發(fā)現(xiàn)皮疹仍未消退,可伴有口苦、尿黃、便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病機為內(nèi)熱蘊膚、外寒郁表不得宣泄,治以發(fā)表清里,基礎方多用麻黃連翹赤豆湯、烏蛇驅(qū)風湯加減。
(十一)上熱下寒型 癥狀體征特點:
皮疹初發(fā)色白,搔抓變紅伴有明顯劃痕,進食辛辣刺激或生冷可誘發(fā)或加重,伴腹脹、納呆,手足濕冷但身汗少出,便干或不爽,甚至易口舌生瘡,舌淡紅或淡黯,苔黃或黃膩,脈滑數(shù)、尺弱重按無力。病機為上熱多虛火易感風熱郁表,下寒多虛寒易感風寒傷絡,下寒為本,上熱為標,治以清上溫下,輔以發(fā)散外邪?;A方多用半夏瀉心湯、烏梅丸加減。
(十二)還有一個證型——沖任不調(diào),皮疹可能跟月經(jīng)期有關系。
月經(jīng)前后發(fā)作或加重;或者是圍絕經(jīng)期月經(jīng)不調(diào),病人緊張沖動就見汗出、烘熱表現(xiàn),也有這樣一類病人發(fā)病。治以調(diào)節(jié)沖任,養(yǎng)血祛風,常用的就是逍遙丸加減,具體甄別丹梔逍遙或者紅花逍遙;血虛可以加四物湯;溫陽補肝腎,可以加二仙湯和二至丸。(供稿:靜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