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治療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臨床治療手段,主要應用于創(chuàng)傷、產科圍產期出血和手術出血、其他出血性疾病等。另外,輸血治療也用于血液系統(tǒng)疾病以及腫瘤放化療之后的骨髓抑制患者。
什么是輸血安全?
輸血安全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涵蓋了很多內容。首先是安全的血液,安全的血液來源于無償獻血。強調無償獻血,是因為以利他主義驅動的無償捐獻會大大降低經輸血傳播疾病的風險。當然,安全的血液還包括了一整套采供血機構的質量控制和運作體系。通過這些方法、手段以及對捐獻者的篩查,可以挑選出安全且合適的血液供臨床使用。
其次是患者身份識別。輸血前需要核對接受輸血治療的患者、標本和將要輸入的血液成分之間信息的匹配,并確認輸血相容性檢測結果。這是最容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環(huán)節(jié),簡言之,是要把“正確的血液輸給正確的患者”,患者身份識別貫穿了輸血的全過程。
再者是免疫血液學技術的應用。我們知道異體血輸入會出現免疫識別和應答的過程,異體的血液成分會引發(fā)一系列不良反應,所以在輸血前我們要嚴格進行免疫血液學的檢測,首先是血型檢測,接著是紅細胞抗體篩查試驗,然后是輸血前的交叉配血。經過嚴格的檢測過程后,我們才能把通過檢測的血液給患者使用。
除此之外,輸血前,醫(yī)生要評估患者是否具有輸血指征和替代輸血的治療方案,杜絕不必要的輸血;對于必須進行輸血治療的患者,要采取及時有效的醫(yī)療干預;醫(yī)生還會通過患者血液管理方法盡可能減少異體血輸注需求,以降低輸血相關風險。在輸血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要觀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應,以及基礎生命體征是否出現變化等,如果發(fā)生了不良反應,醫(yī)護人員會及時進行處置,并分析原因和調整輸血策略。
所以,從安全的血液,到身份的識別、患者血液管理、后期實驗室檢測、治療過程中的監(jiān)測以及輸血指征的控制等,構成了輸血安全的一系列關鍵要素。
輸血也有風險。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要注意經輸血傳播疾病的問題。很多感染性疾病可以通過輸血傳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為了避免經輸血傳播疾病,在醫(yī)療過程中,除必須接受輸血救治外,應盡量避免異體輸血;其次,一些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還會通過不潔凈的針刺過程發(fā)生,所以針刺、注射治療以及紋身、打耳洞等一定要選擇正規(guī)的機構。
此外,這些病原微生物還可能通過性接觸和體液傳播,要避免不潔的性行為。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是基礎。除了合理的飲食,還需要充足的休息和適當的運動。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才能擁有健康的血液。
親屬之間輸血,效果會更好嗎?
我們并不提倡和鼓勵親屬間的輸血,尤其是一級血親之間。因為親屬之間進行輸血,其經輸血傳播疾病的風險并不比無關獻血者小。其次,近親屬之間輸血可能會增加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A-GVHD)風險。怎樣理解這種風險呢?在患者免疫監(jiān)視功能相對弱的情況下,接受了和自己白細胞抗原系統(tǒng)匹配度相對高的血液,患者免疫系統(tǒng)沒能及時識別清除異體的淋巴細胞,這些淋巴細胞會在患者體內活化,轉而攻擊患者的細胞、組織、器官,導致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fā)生。
(供稿:輸血科)